腿肉仓库

查看个人介绍

【评】爱即理想

——浅评《信》 @诺水素清 

 附原文地址:【韩张】《信》by诺水素清

诺水素清:

 

因为这篇文是书信体裁,所以我想以同样的体裁写评表达我对这篇作品的敬意。感谢您带来这样动人的故事,我不知要如何描述我拜读这些信件时的感受一二,就像不知如何描述晚霞抑或朝阳的辉煌和悲壮。我脑子里尽是些烂俗的比喻,说出来简直都怕唐突了故事中的人们。

 

“因为爱你,同样是我的理想啊。”

 

正文完结好几天了,这句话仍旧在我脑子里像一个幽灵或一缕青烟盘桓不去,但其中包含的情谊重若千钧,令我每每想开口描述时都被其压得发不出声来。一切的赞美、褒奖在最真挚的感情面前都显得敷衍。从第三封信开始我就彻底被这个故事俘虏了,彼时乍看是一对陷入爱河而不自知的年轻人在相互试探,但巨大的背景已经掀开冰山一角。诺儿用寥寥数语就讲述了一个跌宕的时代,战争、宗教、民情,在时代的洪流下他们的爱情就如同冰原上盛开的花,藏匿于荆棘之中,却无损于其美丽。

 

诺儿文中的诸多细节我永远也吹不厌,称呼的变化,括号中对字迹和纸张状态的描写,写信时的环境,人物语气的转换,通过这一切表现出的写信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信中提到的其他角色他们对韩张的言行举止等等……明明是在读信,可强烈的画面感让人觉得仿佛这一切我都曾亲历,我就像幽灵一样站在战场的弹坑里,站在皇室沙龙的角落中,目睹他们的纠缠和挣扎,看他们即使走向注定的灭亡也要把自己化作火把点燃一丝希望。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说的:


“在这野蛮的屠宰场里,还是残存着一些被曾称为’人性’的文明之光的。”

 

他们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面对的“屠宰场”不是战争而是整个时代,在一片混乱中亲情、友情、爱情统统被压抑着毁灭了,这些本该是人们风雪夜中的灯,却被当时叫“道德”之类的东西强行关上了,那点火苗因得不到氧气慢慢窒息黯淡,却仍旧在燃烧,想隔着冰冷的铁皮把热度传递出去。他们不只是为了给某个人指路,而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为当时每一个迷茫的人点亮未来。

 

他们的爱情和理想从来都不是背离的。因为爱情要背叛国家去私奔?不存在的。最初让他们彼此的吸引不就是对方眼中的光吗?

 

前期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互换照片的情节,那一段我反复读过许多遍,每次都要先缓一缓,再为文中精妙的安排折服。通过韩文清向张新杰要照片的方式表达前线困苦和皇室无为,类似的对比手法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然而作者在叙事时却几乎不掺杂任何私人情绪看起来仅是描写了少年人对对方的思念和渴望,但若读者稍稍一想,转过弯来,愤怒和震惊都伴随一句国骂冲到了嗓子眼,又想着千万不能唐突了伯爵殿下而生生咽了回去。

 

如果是三四十岁的韩文清那时也许会感到阶级的差异,为战友悲哀和愤怒,但当时他怀抱卫国信念,牵挂远方的爱人,看起来灰头土脸的,后来才知道其实那已经是最好的年岁了。

 

回过头看,“爱即理想”几乎落在文中每一个人身上都意外的合适。他们有的心怀大爱,像林迅先生,有的只希望守住自己身边的和平,比如那位王室的管家。还有的如韩文清孙哲平,他们的理想出于对世人和恋人的爱,又因为理想让爱情更加光芒璀璨。像里尔先生,在他刚出场时我尚不知他日后的功绩,在我心中他还是那个带着伤在书店废墟上捡拾残页,笑眯眯给孩子们发糖果的店老板。

 

革命者领导者多少是有些站在民众之上的,因为他们能看到更多,理解的更多,因此才会对素不相关者的苦难感同身受,希望改变着一切。他们的爱是广义上“大爱”和“私情”的综合体。可里尔先生总让我觉得特别接地气——“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的爱是最特殊的一种,他不像韩、孙那样激烈,也不像张新杰的深埋于心。他好像把世间所有人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不是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同理心,他认为他们的确就是他的亲人,并直白的把自己对他们的爱表现出来。

 

唯一一次让我感到他超脱于民众的大概就是他在废墟中说出那句:


“书店还没有倒闭。”

 

我过去一贯认为文明能战胜野蛮,是因为文明背后有着更大的野蛮,可人类花了几十万年才进化出“人性”当然不是为了摆看的。被炮火摧毁的文明就像被雷电劈焦的树干,乍看奄奄一息,其下却埋藏了无数生机:


我手上停顿了一下,抬头发现身边又多了许多年轻人。有的孩子还穿着公学的校服,尽管校园已经被炸毁。他们在帮里尔先生捡书。年轻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女孩儿轻声哼着库尔德的民歌。


我全篇两次没绷住哭出来,其中一次就是在这儿。(还有一次是平乐那里,现在想起来还会很想哭,真丢人。)我十分自我的认为大概韩张也一样,若干年后石板被人掀开,发现荒芜之下掩藏着从未停止过的爱情,好比岩缝里的花在黑暗中默默生长,却从未停止等待见到阳光。


再次感谢诺儿带来这个美好的故事。



寒荒

2018年7月27日

评论(1)
热度(10)
 
©腿肉仓库 | Powered by LOFTER